25届求职故事|人生重要的不是孤注一掷,而是用智慧创造选择权!
发布时间:2025-06-26
(2025年校190号)
人生重要的不是孤注一掷,而是用智慧创造选择权
·我的求职故事·

柴佳明
柴佳明,中共党员,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2025届建筑学专业毕业生。曾任院学生分会主席,连续四年学业成绩排名专业前5%,获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市级学生会组织优秀工作人员、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中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、四川省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、成都市温州区艺术村落项目设计大赛公司级二等奖、校级一等奖学金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等荣誉20余项。2025年参加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成功上岸。
01 求职经历
策略清晰,双轨并行
在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时,我采取了“立足专业优势保底,全力冲刺理想目标”的双轨并行策略。我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主要聚焦于建筑设计领域。
我曾在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两段深入的实习。在这期间,我积极投入实际项目,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,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,更在团队协作、项目理解与执行力方面获得了显著成长。基于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对专业能力的认可,我得到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录用的意向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行业现状与自身适配度,我并未局限于单一选择。我主动参加了多家设计院和事务所的面试,积极与不同团队交流,深入理解不同机构的业务方向、文化氛围和发展路径。此外,我还尝试了跨行业领域的面试机会,旨在拓宽视野,探索自身能力的边界,并验证不同职业路径的可能性。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求职认知,提升了我的沟通与应变能力。
在积极拓展建筑设计领域机会的同时,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追求——考取公务员。公务员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、服务理念和稳定平台,是我深层次认同的职业方向。因此,我将设计院工作岗位视为重要的职业“安全垫”,确保即使公务员之路需要更长时间或面临挑战,我依然拥有一个专业对口、前景良好的职业起点。这使我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备考。
这种多措并举、重点突出的策略让我在整个求职季保持了主动性和稳定性。我一边保有设计院提供的专业发展保障,一边全力以赴地准备公务员考试。最终,凭借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,我成功通过了公务员选拔。在认真权衡个人职业理想、价值追求与长期发展后,我最终选择了接受公务员职务。这份选择既是对我公共服务初心的回应,也得益于我前期以设计院发展为保底所创造的战略空间和从容心态。
我的求职过程是一个清晰规划与灵活执行相结合的过程。通过在设计院实习敲响建筑设计行业大门确保自己专业领域的“下限”,同时积极拓展面试、探索跨行业可能,并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冲刺公务员这一理想目标。最终的成功选择,验证了这种以专业能力保底、为目标全力拼搏策略的有效性。
02 感悟及寄语

感悟
在保底与冲刺间找到人生主动权
回首这段求职路,最深的体会是:人生重要的不是孤注一掷,而是用智慧创造选择权。
当有一个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时,我并未停止探索——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拥有保底选项,而在于拥有向理想迈进的底气。这段经历教会我: "保底"不是退路,而是战略纵深。一个保底的岗位选项是择业的前提,这种"进可攻退可守"的状态,往往能激发出更大潜能。
跨领域尝试是认知自我的捷径。那些跨行业的面试经历,看似与最终选择无关,却让我看清自己:当对比过企业的快节奏与体制的使命感,才真正明确内心向往——我渴望的工作,应与社会价值深度绑定。
公务员不只是职业,更是价值选择。放弃专业赛道并非逃避竞争。服务人民群众,助力基层建设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使命追求。设计院创造的是建筑,而公务员创造的是让人民群众使用建筑的机会——这种宏观层面的社会参与感,才是我的终极驱动力。
寄语
给未来筑一道"双保险"
作为经历过秋招寒冬、考公内卷的过来人,有三点心得想与你们分享:
1. 用"双轨制"对抗不确定时代(核心策略)
永远给自己留一张底牌:在追寻梦想的工作岗位时,请确保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有岗位可选择。就像我的设计院经历:实习时全力以赴争取转正资格,这份底气会让你在追求理想时姿态更从容。当然真正的保底应是经过实习验证、能承载你生存与发展的选项,而非仓促接受的将就之选。
2. 探索要趁早,决策要聚焦
专业实习是成本最低的试错机会:大三大四就应多段实习,我在上海院的两段实习经历,既验证了专业适配度,也暴露出传统设计院与个人长期规划的矛盾,促使我早做调整。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思考工作匹配度,薪资、成长性、工作强度、社会价值等维度。当我将公务员岗位放入这个体系时,发现它在"社会影响力"和"可持续性"上的高分,完美匹配我的核心需求。
3. 考公需要战略定力,而非盲目坚持
公务员考察的是适配度而非优秀度:比起盲目刷题,更要思考:你是否有服务群众的耐心?能否在琐碎行政事务中找到意义?现在大都数同学都是随波逐流,周围人考公考研自己就顺着走,我觉得这是不对的。你不妨冷静下来,多思考一下自己的价值取向、职业规划,杜绝逃避式的考公考研。
最后一句真诚赠言:不要害怕保底选项,但要永远对理想选项保持饥饿感。我的故事证明:当你在现实土壤中扎稳根基,才有资本触摸星空——而这份务实的浪漫,恰是成年世界最珍贵的生存智慧。
(2025年校190号)
人生重要的不是孤注一掷,而是用智慧创造选择权
·我的求职故事·
柴佳明
柴佳明,中共党员,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2025届建筑学专业毕业生。曾任院学生分会主席,连续四年学业成绩排名专业前5%,获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市级学生会组织优秀工作人员、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、中国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、四川省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、成都市温州区艺术村落项目设计大赛公司级二等奖、校级一等奖学金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等荣誉20余项。2025年参加四川省公务员考试成功上岸。
01 求职经历
策略清晰,双轨并行
在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时,我采取了“立足专业优势保底,全力冲刺理想目标”的双轨并行策略。我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主要聚焦于建筑设计领域。
我曾在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两段深入的实习。在这期间,我积极投入实际项目,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,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,更在团队协作、项目理解与执行力方面获得了显著成长。基于实习期间的出色表现和对专业能力的认可,我得到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录用的意向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行业现状与自身适配度,我并未局限于单一选择。我主动参加了多家设计院和事务所的面试,积极与不同团队交流,深入理解不同机构的业务方向、文化氛围和发展路径。此外,我还尝试了跨行业领域的面试机会,旨在拓宽视野,探索自身能力的边界,并验证不同职业路径的可能性。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求职认知,提升了我的沟通与应变能力。
在积极拓展建筑设计领域机会的同时,我始终没有放弃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追求——考取公务员。公务员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、服务理念和稳定平台,是我深层次认同的职业方向。因此,我将设计院工作岗位视为重要的职业“安全垫”,确保即使公务员之路需要更长时间或面临挑战,我依然拥有一个专业对口、前景良好的职业起点。这使我能够更加心无旁骛地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备考。
这种多措并举、重点突出的策略让我在整个求职季保持了主动性和稳定性。我一边保有设计院提供的专业发展保障,一边全力以赴地准备公务员考试。最终,凭借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,我成功通过了公务员选拔。在认真权衡个人职业理想、价值追求与长期发展后,我最终选择了接受公务员职务。这份选择既是对我公共服务初心的回应,也得益于我前期以设计院发展为保底所创造的战略空间和从容心态。
我的求职过程是一个清晰规划与灵活执行相结合的过程。通过在设计院实习敲响建筑设计行业大门确保自己专业领域的“下限”,同时积极拓展面试、探索跨行业可能,并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冲刺公务员这一理想目标。最终的成功选择,验证了这种以专业能力保底、为目标全力拼搏策略的有效性。
02 感悟及寄语
感悟
在保底与冲刺间找到人生主动权
回首这段求职路,最深的体会是:人生重要的不是孤注一掷,而是用智慧创造选择权。
当有一个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时,我并未停止探索——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拥有保底选项,而在于拥有向理想迈进的底气。这段经历教会我: "保底"不是退路,而是战略纵深。一个保底的岗位选项是择业的前提,这种"进可攻退可守"的状态,往往能激发出更大潜能。
跨领域尝试是认知自我的捷径。那些跨行业的面试经历,看似与最终选择无关,却让我看清自己:当对比过企业的快节奏与体制的使命感,才真正明确内心向往——我渴望的工作,应与社会价值深度绑定。
公务员不只是职业,更是价值选择。放弃专业赛道并非逃避竞争。服务人民群众,助力基层建设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使命追求。设计院创造的是建筑,而公务员创造的是让人民群众使用建筑的机会——这种宏观层面的社会参与感,才是我的终极驱动力。
寄语
给未来筑一道"双保险"
作为经历过秋招寒冬、考公内卷的过来人,有三点心得想与你们分享:
1. 用"双轨制"对抗不确定时代(核心策略)
永远给自己留一张底牌:在追寻梦想的工作岗位时,请确保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有岗位可选择。就像我的设计院经历:实习时全力以赴争取转正资格,这份底气会让你在追求理想时姿态更从容。当然真正的保底应是经过实习验证、能承载你生存与发展的选项,而非仓促接受的将就之选。
2. 探索要趁早,决策要聚焦
专业实习是成本最低的试错机会:大三大四就应多段实习,我在上海院的两段实习经历,既验证了专业适配度,也暴露出传统设计院与个人长期规划的矛盾,促使我早做调整。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思考工作匹配度,薪资、成长性、工作强度、社会价值等维度。当我将公务员岗位放入这个体系时,发现它在"社会影响力"和"可持续性"上的高分,完美匹配我的核心需求。
3. 考公需要战略定力,而非盲目坚持
公务员考察的是适配度而非优秀度:比起盲目刷题,更要思考:你是否有服务群众的耐心?能否在琐碎行政事务中找到意义?现在大都数同学都是随波逐流,周围人考公考研自己就顺着走,我觉得这是不对的。你不妨冷静下来,多思考一下自己的价值取向、职业规划,杜绝逃避式的考公考研。
最后一句真诚赠言:不要害怕保底选项,但要永远对理想选项保持饥饿感。我的故事证明:当你在现实土壤中扎稳根基,才有资本触摸星空——而这份务实的浪漫,恰是成年世界最珍贵的生存智慧。
更多招聘信息
-
2025-06-28
-
2025-06-26
-
2025-06-26
-
2025-06-24
-
2025-06-22
-
2025-06-19
分享